利比亚执政当局的消息人士19日告诉新华社记者,当局武装在拜尼沃利德市南部地区发现了一个车队,卡扎菲次子赛义夫和前政权的其他一些高官可能藏身其中。

利比亚当局武装在拜尼沃利德南部战场的官方发言人马哈茂德·陶菲克对记者说,当局的一支武装力量正在跟踪这个由30辆汽车组成的车队,并就此和有关地区当局的武装人员保持沟通和协调。

利比亚当局武装16日晚攻占距的黎波里东南约180公里的拜尼沃利德市,并于次日开始清除城内的卡扎菲残余力量。

陶菲克说,当局武装近日在拜尼沃利德的清除行动中俘虏了约300名卡扎菲的支持者和雇佣兵。目前当局继续在城内各区域进行清查,同时确保城市各出入口的安全。

在卡扎菲老家苏尔特市,当局武装和卡扎菲支持者19日继续激战,当局两名武装人员在战斗中死亡,40人受伤。此外,当局武装俘虏了多名卡扎菲的支持者和雇佣兵。

目前,当局武装已经控制了苏尔特市第二居民区的入口。

利比亚当局军方发言人巴尼17日在的黎波里说,卡扎菲支持者退守在苏尔特市约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当局认为卡扎菲政权的一些重要人物藏匿其中。(记者 朱小龙 郑开君)

' />

18日,希拉里抵达的黎波里后与利当局武装战士握手。

一名利当局武装战士肩扛火箭发射筒行走在在苏尔特市中心街道上。

中新网10月18日电 综合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8日乘美军飞机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进行事先没有宣布的访问。与此同时,卡扎菲死忠者在其最后的根据地苏尔特向利比亚当局武装发起了一次令人意外的猛烈反击,造成对方伤亡惨重。

希拉里突访意在改善两国关系

希拉里是卡扎菲42年的统治被推翻之后,到访利比亚的最高级别的美国官员。

希拉里在严密的保护下会见了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临时总理贾布里勒以及石油和财政部长阿里-塔尔胡尼。对希拉里严格的安保也反映出美国对利比亚新政府尚未完全控制全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担心。

希拉里此行被认为是来寻求与利比亚新政府改善关系,并推动利比亚的民主过渡。希拉里还将向利比亚提供新的一揽子援助计划,其中包括向利比亚提供更多支持,以寻找和摧毁数千枚肩扛式导弹——它们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已经落入“基地”组织恐怖分子之手。

希拉里还将宣布向在与卡扎菲支持者战斗中受伤的“过渡委”战士提供医疗援助。联合国估计利比亚内战造成约1.5万人受伤,其中包括1500名截肢者。

虽然一直是作为法国和英国的“副手”,美国还是参与了北约对卡扎菲军事目标的轰炸行动并最终成功帮助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掌握政权。

“过渡委”武装在苏尔特遭遇重创

在攻占首都的黎波里近两个月之后,利比亚“过渡委”武装仍然没能打败躲藏在苏尔特的卡扎菲死忠者,这可能让外界对其在利比亚全境行使权力,组建民主政府的能力产生怀疑。

希拉里抵达的黎波里访问的当天,“过渡委”武装在苏尔特遭遇到城内卡扎菲死忠者的猛烈反击。

之前据称已被围困于城内一处约两平方公里区域的亲卡扎菲武装好像已经冲破了包围圈。一队“过渡委”战士在遭遇猛烈火力后被迫后撤两公里。

在一场战斗中,“过渡委”武装至少有两名战士被打死,数十人受伤。苏尔特的街道上回响着重机枪、火箭弹和迫击炮的声音。

在卡扎菲死忠者被困区域外,“过渡委”武装的一个临时医院中至少收治了35名伤员,有两具尸体还冒着烟——他们被迫击炮弹直接打中。

“过渡委”一名战士说:“他们用狙击步枪、迫击炮和火箭弹从四面八方向我们射击。”

但与“过渡委”武装在苏尔特城东并肩作战的美国人马修·范戴克称,“我认为许多战士更可能是被友军炮火击中”,因为来自米苏拉塔的战士正从城西发起进攻。

范戴克是美国马里兰州人,今年3月利比亚冲突爆发后,他自称“自愿”赶赴这个北非国家参战,投身反对卡扎菲阵营。他一度被俘,被关押165天后成功越狱,随后重上前线。


获得最后胜利尚存困难

与今天苏尔特的激烈战事完全不同。上周,“过渡委”武装动用坦克和迫击炮向卡扎菲死忠者聚集区猛攻却很少遇到猛烈回击。

利执政当局在苏尔特前线的一名指挥官曾称,除了已被他们包围的一小块居民区,“我们已经控制了整个城市。”

当时,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如此抱有信心,前往苏尔特给前线的战士加油打气,兴奋的战士们向空中鸣枪表达喜悦。

但对他们来说,战胜亲卡扎菲武装——甚至是所剩不多的死忠人员——被证明仍有难度。“过渡委”武装前进的步伐因相互之间缺乏协调而再次受阻——他们的先头部队多是由“业余战士”组成的“杂牌军”。

苏尔特东西两侧分别来自班加西和米苏拉塔的部队也因为相互误射而造成了人员伤亡。

而躲在城中狭小区域的卡扎菲死忠者开始“最后一搏”,他们趁夜色冲破包围圈,并使用狙击步枪射击。

“过渡委”武装的指挥官曾表示,这些卡扎菲的死忠战士极其顽强,因为他们担心一旦投降将会遭到残酷的报复。

苏尔特作为卡扎菲老家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此外,苏尔特还是卡扎菲部队控制的最后一个港口城市,这意味着利比亚当局将很快控制利比亚全部海岸线。

利比亚新领导人们曾表示,他们在占领苏尔特之后会宣布全国解放,并开始民主化体制建设。

' />
中新社华盛顿10月18日电 (记者 吴庆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8日突访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表达对仍处在最后攻坚战的利比亚临时政府的支持,她也是利比亚战事爆发后到访的美国最高级别的官员。

在为期一天的“闪电”访问中,希拉里在极其严密的安保下会晤了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临时总理贾布里勒以及石油和财政部长阿里-塔尔胡尼等人。稍后她还将会晤大学生和社团领导人。此外,还将就洛克比空难一案与利比亚新政府进行磋商。

在与贾利勒和贾布里勒会谈时,希拉里说:“我很自豪地站在自由利比亚的土壤上,美国很自豪地支持你们为自由而战,我们将继续支持你们推进这个进程。”

与希拉里随行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表示,未事先公布行程是出于“安全考虑”。希拉里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巩固与利比亚新政府的伙伴关系,并帮助利比亚走向民主。她将当面鼓励利比亚“过渡委”履行承诺,尽快进行选举。

美国官员们透露,希拉里将宣布向利比亚提供1100万美元的新援助,这将使美国从今年2月以来对利比亚的援助总额达到1亿3千5百万美元。新的援助资金将用于推行数项教育计划及救助战争中的伤员等项目,其中大部分将用于寻找和销毁卡扎菲时代数以千计的肩射式地空导弹,以防止其落入恐怖分子之手。美国国务院还派出14名武器专家前往利比亚协助寻找和销毁这些武器。

美联社报道称,希拉里是过去50年来第二位到访利比亚的美国国务卿。前国务卿赖斯曾于2008年对利比亚进行访问,并同卡扎菲举行了会谈,两国紧张关系一度得到缓和。

在希拉里突访的黎波里的同时,利比亚临时政府的战斗人员正在向亲卡扎菲分子的最后据点、卡扎菲老家苏尔特发起攻势。利比亚临时政府宣称,攻下这一据点就可宣布全国解放。

在希拉里之前,法国总统萨科齐与英国首相卡梅伦曾联袂访问了利比亚。他们是自卡扎菲政权被推翻以来,最先访问这个北非国家的外国元首。

' />
中新社布鲁塞尔10月18日电(记者 沈晨)北约发言人卡门·罗梅罗18日下午在此间披露,北约成员国大使及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参与方代表10月19日将举行会议,就利比亚的地面形势作出分析与判断。

卡门·罗梅罗(Carmen Romero)透露,北约的决策机构——北大西洋理事会将于10月19日举行大使级会议,此次会议是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开始之后的常规例行会议。

卡门·罗梅罗表示:“至于何时结束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我想再次强调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的话——设定时间表的时机尚不成熟。我们距离终点很近,但目前利比亚仍然存在对平民安全的威胁。只要这些威胁依旧存在,北约的军事行动就不会停止。”

卡门·罗梅罗指出,北约结束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针对利比亚平民的威胁是否存在;二是利比亚执政当局“全国过渡委员会”是否有能力保证平民的安全。

卡门·罗梅罗认为,结束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是一个政治决定,北大西洋理事会将在认真听取综合的政治、军事分析之后作出判断。北约作出的所有相关决定,都将与联合国及利比亚执政当局“全国过渡委员会”进行协调。

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发言人罗兰德·拉瓦伊上校(Roland Lavoie)18日下午在位于那不勒斯的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中心表示,利比亚执政当局武装控制了苏尔特大部分地区,并在拜尼沃利德取得重大进展。卡扎菲残部仍在一些地区抵抗,但处于下风。

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持续已近7个月。据北约总部统计,自3月31日以来,北约战机总共执行了25961次飞行任务,其中9584次实施了打击行动。目前,北约空袭的力度大幅下降,平均每天只执行15次左右的轰炸。在北约空袭的高峰时期,平均每天要执行70至80次轰炸。(完)

' />
利比亚执政当局军方发言人巴尼17日在的黎波里说,当局武装目前已控制拜尼沃利德90%以上地区。

巴尼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当局武装将很快拿下拜尼沃利德剩余地区。他说,拜尼沃利德战局的快速进展并不出乎意料,因为当局武装积累了山地作战经验。

新华社记者17日来到拜尼沃利德前线。当局武装部分人员称已经完全解放拜尼沃利德,另有一些人称已占领这座城市95%的地区。记者在市中心看到,当局武装人员不断朝天开枪庆祝。

目前,执政当局军方尚未就拜尼沃利德的战局情况给出一致说法。当局武装在拜尼沃利德战场的一名负责人16日告诉记者,当局武装当晚已从南部、东部和西部三个方向攻入并“解放”拜尼沃利德。

据了解,当局武装目前正在清除拜尼沃利德市的卡扎菲残部的狙击手。17日的清除行动造成当局武装数人受伤,而16日当局武装在拜尼沃利德战场共有17人死亡,35人受伤。

巴尼在谈到卡扎菲老家苏尔特的战况时说,目前卡扎菲的支持者退守在市内约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当局武装认为其中可能藏有卡扎菲政权的重要人物。(记者 朱小龙郑开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