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年会期间一般有六七个卫星会议,其中与图书馆设计建筑有关的卫星会议总是很有吸引力的。新馆设计要进行前期调研,其方案往往最能体现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笔者日前参加了意大利都灵市举行的国际图联2009年会的这个卫星会议。
十几年前,“公共图书馆是市民的第二起居室”的口号曾经十分响亮。这次会议听到最多的则是第三空间的提法,会议的主题便是“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所谓第三空间是指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以外的社会空间,如咖啡馆等。图书馆应成为第三空间的提法有好几年了,现在终于成了共识。
图书馆怎样体现其第三空间的功能呢? 首先,图书馆应成为社会的知识共享空间。比如,英国伯明翰市立图书馆提出“知识经济的发电站”、“全球城市的地区心脏”等概念。都灵市为了配合新馆建设,专门做了一个图书馆发展战略调研。过去该市满足于庞大的菲亚特汽车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该市吸取教训,提出了城市产业转型战略,为此图书馆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提供适应知识企业成长的信息服务。他们认为,图书馆不应置身于社会发展之外,而要紧密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开拓更多的创新服务项目。
其次,图书馆应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加强合作,成为文化共同体。当初法国蓬皮杜中心建成之时并没有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现在它已成为文化共同体的典范。来自澳大利亚的代表介绍了澳大利亚的科克拉区域图书馆与文化中心的案例。该中心由于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显著提升了图书馆服务功能。2004—2005年的外借量为29.5万册次,2007—2008年达到40.1万册次,访问人次也相应地从20.7万达到38.8万,过去没有展览活动,2007—2008年达39次。
第三,图书馆应向社会提供创新的舞台。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在会上推出了引人瞩目的新项目,让非图书馆员走进图书馆,按自己的意志重新设计超越传统图书馆的新空间,成为图书馆中的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内有一个由艺术家策划的表演艺术图书馆,约2300平方米,不仅提供与表演相关的资源,而且提供表演空间,邀请社会人士组织相应的活动。它承担了图书馆与社区之间桥梁的角色。有人把这类空间叫做“你与图书馆”。
总之,公共图书馆正在成为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知识共享空间。(吴小林)
(责编:刘宝琴)
- 2009-08-12丧失羞耻感,还配称知识分子吗?
- 2009-09-02余秋雨图书馆里都有些啥?
- 2009-07-20季羡林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
- 2009-07-08“博导要招邓玉娇”,知识精英够浮躁
- 2009-08-06知识分子与当代传媒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