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越开放 科普越有力
2025-05-22 11:12:37?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开放科研场地近400处,组织科普活动近400场,吸引了6000余名科研工作者和志愿者共同参与,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科普盛宴。 为更好满足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探索欲与好奇心,本届公众科学日活动特别增设了人工智能相关专场科普活动。比如,软件研究所向公众展示机器人的“智能大脑”和操作系统;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筹建中的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科普馆面向公众试开放……这正是我国科普事业迈向新高度的生动注脚。 科研院所“开门迎客”,打破了科学与大众之间的“次元壁”。长期以来,科研院所被视为“象牙塔”,尖端科技成果与普通公众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距离感。而如今,公众走进实验室,亲眼看见微观世界的奇妙实验,亲手触摸前沿科技设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鲜活可感。对于青少年来说,一次与大科学装置的近距离接触,一场院士深入浅出的科普讲座,或许就能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点燃一个科技报国的梦想。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科学精神的传承。 在科普中,人们亲身感受到我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亲眼见证我国航天成就、了解高铁背后的技术原理,相信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会油然而生。这种科技自强的决心与文化自信,将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更多人投身科研,勇攀高峰,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成就自强梦想,展现中国力量。 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看,科普是夯实创新根基的重要一环。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科普则是培育创新人才、营造创新氛围的土壤。当越来越多的人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才能被充分激发。科研院所作为国家科研力量的中坚,主动承担起科普责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让公众理解科技创新如何改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这有助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科技创新培育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当更多个体具备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支持进而参与到科技创新事业中,形成全社会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 科研成果若只停留在实验室里,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价值就难以充分实现。而科普,正是连接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的重要桥梁。科研院所举办开放活动,有利于培育市场基础,挖掘潜在市场需求,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和落地,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 科普事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未来,还需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普体系。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媒体、社会第三方组织等也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探索科普新形式,丰富科普产品及服务供给,让科普之翼更有力,让创新智慧与力量更充分涌流。(宋雅娟)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