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镇平县杨营镇的一块麦田里,几十台联合收割机正在收打小麦(2008年5月25日摄)。2009年,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078亿斤,比上年增产5亿斤,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连续4年超“千亿”,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新华社发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等几个渠道对“三农”的投入都要高于上年,这被人们称为“三个高于”。
随后几年中,从“三个高于”到“三个继续高于”,再到“三个明显高于”、“三个大幅度增加”和“确保三个优先”,不同的提法,包含一个共同的目的,这就是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强化“三农”这个全局发展的基础,补上“三农”这个协调发展的“短板”。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越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越要夯实农业基础。五年来,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从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到严格保护耕地,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到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一系列的好政策有效保护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实现粮食连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耕地、水和劳动力等资源越来越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中央持续高度重视农业,稳定农业生产不放松。在近年安排的中央扩大内需投资中,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400多亿元。农业农村经济战胜重重困难,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显著亮点。
最让广大农民津津乐道的,是“四补贴”政策。“十一五”期间,除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得到了农资综合直补。加上国家稳步提高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市场预期稳定了,种粮收益增加了。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
|